小樂簡單為大家說明板頭村源起: 新港鄉板頭藝術村即是在民國九十七年,社區民眾討論要如何的將台灣獨特的廟宇工藝技術美學轉變為社區的空間藝術 於九十九年執行,冀望能將傳統工藝再注入新生命之後,藉以凝聚農村社區居民的向心力,結合地方特色推動社區產業,且於外能發展成主題藝術村,成為休閒觀光的旅遊景
社區的藝術範圍,非常廣大到處都是交趾陶與馬賽克拼貼,小樂個人建議可搭乘遊園車、租台三輪車比較不會走得太累~小樂走了一天還沒能完全走透~ 所以大家知道板頭村範圍多大了吧......
「笨港原鄉,開台第一庄」用剪黏馬賽克鹿呈現。
西元1621年,顏思齊.鄭之龍率眾登入笨港建立笨港十寨,板頭因此有笨港原鄉開臺第一村的稱號。
鐵路藝條通:曾經是糖鐵的黃金路線,百年歷史鐵道見證了笨港的興衰,也牽動著在地人思鄉情感。
板頭藝術村社區指標:以時常穿梭在田野鄉間的白鷺鷥為創作靈感
板頭藝術村並不只是單一社區發展,而是由三個社區聯合進行社區營造,其中比較重要的三個景點分別是「頂菜園鄉土館」、「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館」、「百年復興鐵橋」。 頂菜園鄉土館館長陳明惠先生和板陶窯館長夫人謝秋緞女士。 這兩位是板頭藝術村在社區營造過程中的關鍵人物,亦是開路先鋒。
頂菜園鄉土館,秉持的農村草根性文化,打造出台灣五零年代的農村文化生活,在這裡年輕人可以體驗昔日農村恬靜悠閒的生活,老一輩的台灣人也可以懷舊起童年回憶。 頂菜園鄉土館以農村生活經驗為主軸,尋找往昔農村居民的觀念美德和生活美學。
嘉義的社區內道路旁的牛很用心,交趾陶剪黏工藝很精細,仔細看馬賽克鑲嵌藝術的雕花很精細~ 
板頭村在美化社區景觀時,依然以「人」為出發點來規劃,在居民住家圍牆外的壁畫設計,以「一戶一人家」的創意巧思為主題,其設計發想來自國外注重家族企業且製作獨特的家徽,因此壁畫中便是把每家住戶的家族產業故事重現出來。
而有些簡單的馬賽克壁畫作品,亦是居民動手共同完成,透過此一契機,激發社區居民集體意識的覺醒,讓自主參與實踐於社區營造中,重新再建構集體之空間記憶。
板頭社區的交趾陶小朋友每個表情都不一樣,將平而無奇的圍牆變成藝術品,用馬賽克交趾陶拼出讓人回憶無窮古早時光。
板頭藝術村透過傳統匠師的工藝,傳化為社區藝術美化裝飾,而當藝術走入社區時,也讓社區民眾重新來審視看於對空間環境的角度,讓農村的整體營造建立新的契機,讓美學的思想落實於日常之中。
與苦楝樹的合照~!!
以苦楝樹來代表村莊人 吃苦耐勞之精神。 大家有仔細看到嗎?花片都是「碗」裁製而成的。
不只是植物還有樹枝樹葉上還有許多蟬.蝴蝶.小鳥都是一根根去剪黏而成的作品。
以希望為名的「希望樹」,而也象徵著對於農村未來 和傳統剪黏、交趾工藝的希望。
板頭社區導覽地圖,一樣用剪黏馬賽克的方式,一片片貼出地圖,超級佩服~ 這一趟走下來,雖然沒有完全走透...但是受益良多 板頭社區沒有大景,沒有像各縣市的老街夜市的人潮擁擠,但是村民用交趾陶剪黏藝術和馬賽克創造自己的樣貌,板頭社區營造讓社區整個充滿活力,是藝術融入生活的最佳寫照。 對於第一次造訪的我~印象深刻~下一篇會為大家介紹陶華園的作品呦! 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傳統工藝與村野風光結合的生活美學空間:蔡芷儀
|